更新时间:2024-10-28 21:54
陈琳1970年出生于重庆。父母是京剧爱好者,自幼受到艺术的熏陶。6岁开始学习京剧。1985年9月,15岁的陈琳考入四川舞蹈学院学习曲艺,并经朋友介绍在酒吧驻唱。1988年7月,进入四川省曲艺团担任清音独唱。1992年,陈琳在一个录音棚认识了北京的音乐人常宽,自此正式步入歌坛。
1993年,发行第一张专辑《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》,陈琳凭借这张专辑一跃成为新生代最红的歌手之一,首张个人专辑《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》创造了一百五十万张的销售记录。
同年,陈琳与沈永革相识并随后签约了他创建的北京竹书文化公司。
1995年1月,作为流行歌手代表参加瑞典、丹麦的欧洲巡回演出。
1996年1月,发行第二张专辑《害怕爱上你
同年,由俞钟导演、葛优主演的古装喜剧《寇老西儿》播出,陈琳为该剧演唱片尾曲《枫叶红》。
1998年1月,获得中文Top 20榜中榜神州音乐特别推荐女歌手奖。
1999年2月,代表中国赴法国、比利时、荷兰、德国、西班牙、意大利访欧演出。3月,作为中国流行歌手代表参加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四届亚洲音乐节。4月,为电视剧《男人离婚》演唱主题曲。10月,第四张专辑《陈琳》中的单曲《走开》推出。该曲发行后迅速走红,不仅进入中国歌曲总评榜前三甲,还获得了北京音乐台99年度十大金曲奖。
2000年4月,第四张专辑《陈琳》中的第二首单曲《别怕有我》推出。5月24日,在布达拉宫举行了以环保为主题的演唱会。6月,歌曲《变脸》推出,歌曲一经发行便获得北京音乐台中国歌曲排行榜冠军,蝉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流行歌曲榜冠军两周,并被评为雪碧我的选择中国原创音乐流行榜十大金曲。7月17日,第四张专辑《陈琳》同名专辑发行。9月2日,参加“庆祝大学生运动会倒计时一周年”演唱会。9月28日,在北京剧院举办“秋日柔情北京演唱会”,成为首位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内地女歌手。
2001年8月,与刘蓓、袁立、尤勇、王学兵共同拍摄贺岁片《绝对情感》,还为该剧演唱主题曲与插曲。11月26日,第五张专辑《爱就爱了》发行。12月3日,参加的贺岁片《绝对情感》在中国剧院举行首映式,同时其歌曲《花样年华》为《绝对情感》插曲。
2002年1月25日,在北京参加第八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颁奖大典,凭借专辑《爱就爱了》获得“神州音乐特别推荐最佳专辑奖”。3月,获得音乐风云榜“内地年度最佳女歌手”奖项。
2003年1月,参加第十届北京音乐台中国歌曲排行榜颁奖典礼,并获“最受欢迎时尚歌手奖”。1月29日,参加“2003年之梦”日本大阪演唱会。2月,第六张专辑《不想骗自己》发行。。10月,获得CHANNEL YOUNG莱卡(内地)风尚最佳女歌手奖项。12月,与杨坤等人推出了华人地区首张圣诞专辑《圣诞快乐》,并携手杨坤在全国多个城市举行了巡回演唱会。
2005年3月31日,第七张专辑《13131》发行。专辑发行后陈琳相继获得第五届中国金唱片、9+2电台联播榜、东方风云榜、2006音乐之声Top排行榜等六项奖项的年度最佳女歌手奖。
2006年3月,在第十三届东方风云榜上获得“华语歌坛五强”,单曲《13131》获得“十大金曲”。4月参加浙江卫视节目《太可乐了》的录制。6月,与德国著名音乐人彼得·摩非(Peter Maffy)在北京举行小型媒体见面会,宣布中德联手组建爱的联盟共同开展公益活动。2006年7月,参加志愿北京奥运大型演唱会,演唱歌曲《大话爱情》。
2007年4月,前往德国开始公益巡演,相继在德国斯图加特、慕尼黑、柏林等十五个城市进行演出,在曼海姆首站演唱了代表作《爱就爱了》《13131》以及为本次公益巡演而特别创作的那首《Say Year》。8月5日,作为当晚唯一受邀表演嘉宾,与乐队最后出场演唱了她第五张个人大碟中的歌曲《喝彩》。
2009年8月发行首张EP《天意》,8月4日现场演唱其中收录的《天意》《好孩子》和《香格里拉》三首歌曲。
1994年,陈琳与沈永革相识。不久后,两人登记结婚。结婚十三年后,陈琳结束在德国的巡演并回国时,丈夫沈永革并未前来接机,而是与公司的旗下艺人岳夏在一家日料店用餐。随后陈琳与沈永革的离婚。
2009年7月,陈琳在成都的一次商业活动中露面,公开宣布她与音乐人张超峰登记结婚。然而,这段婚姻仅维持了短短三个月,陈琳便于同年10月31日选择了跳楼自杀。
参考资料
她是一位在着装上非常有个性的、时尚的、受人喜爱的实力派歌手(《时尚·中国时装》评)。
歌如其人,她是个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人(《时装》评)。
她越来越FASHION,这种感觉是从内到外绚丽发射出来的(《购物导报》评)。
从《你的温柔我永远不懂》到《变脸》再到《爱就爱了》,人们听到了陈琳成长和进步的声音(《明星周刊》评)。
陈琳拥有两类歌迷:“柔情时代”有了点年纪的大众们,“走开系列”里时尚在线的小资们。这是陈琳区别于其他歌手的显著特点,也是陈琳歌声获得广泛生命力的渊源(《中国青年》评)。